第6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5)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新章节!
后来经过“审讯”和调查得知,这个小女孩就是赌气到网吧玩了一晚上,想吓妈妈一跳,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这一晚上干什么去了。她妈妈有些后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响已不可挽回。迫于压力,孩子最后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妈妈提出要求,不许和男生来往。但由于女孩到新学校后,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高年级男生来和她搭讪,她就真的和这个男生“谈恋爱”了,最后闹到要离家出走。到这个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外,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动摇孩子意志最有效方法是唤起他的有罪意识”,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短信,说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有男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马上回电话,问“有了男朋友”是怎么回事。
原来,她女儿同年级另一班的一个男孩子下课经常喜欢来找她女儿说话,女儿过生日时,叫了几个同学到麦当劳,也叫了这个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儿一份礼物,他们还有时互相发短信。当妈的悄悄查了女儿的手机短信,和这个男孩之间发的短信较多,个别语句有些暧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对这位妈妈说,在我们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
我当然也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话,女儿和这个小男孩发展下去,真的会去“谈恋爱”,影响学习。我告诉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里世俗的污垢,然后再来管孩子。后来这位妈妈按我的建议和女儿谈了一次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这样和孩子谈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诉女儿,在你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这很正常,看来你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接下来她告诉女儿,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才是刚刚开始,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最后她告诉女儿,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这位妈妈后来又给我打电话,说她这样和女儿谈,孩子很高兴。从那以后,她女儿还不时地和妈妈说谁给她写纸条或发短信了,她觉得谁不错等。具体到那个小男孩,还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这位妈妈悟出的道理是: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其实,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说的,主要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不光在早恋方面,其它方面的思维垃圾也会让孩子发生变异。
比如一位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针对孩子,把钱管得很紧,一直以来都像防小偷那样防着自己的儿子。在她的意识中,似乎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在钱上做手脚。她不仅把家里的钱放得很隐蔽,不让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学后想买什么,她总是用怀疑的口气问:“那东西是那么多钱吗,你可要说实话”。即使经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钱包里拿钱,她一定要说:“来,妈妈看你多拿钱没有,不许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严密监视下,她儿子形成了反监视的兴趣和能力。上初中后,这个小男孩就开始从家里偷钱。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提款机上取钱,父亲输密码时,他竟然偷偷记下来,然后偷偷拿了家里的银行卡,一个月里分三次取了两千元,全部挥霍干净。每次偷钱事件发生后,家长除了把儿子暴打一顿,只能仰天长叹,怎么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做家长的实在想不明白,一直以来在金钱方面这样提防儿子做坏事,怕他变坏,他怎么就恰恰变得这么糟糕呢?
和上面事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对我讲的一件事。
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因某种原因误过了学校的期中考试,为了让儿子补上这场考试,就到学校找来各科期中考试的卷子,回家让孩子按照学校考试的时间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给孩子的一瞬间犹豫了一下,考虑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同时她还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书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你自己掐好时间,到点就不做了。别的什么也没说,就关上门出来了。
让她高兴的是,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知道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完全按照学校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他妈妈通过观察看出来,他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绝对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她不由地感叹: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有人研究发现,甚至一个人的外貌在别人不断的暗示下,都会发生改变。相貌平平的人,在赞赏的目光下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照人;五官标致的人在不断的蔑视中,也会变得形容枯槁,萎靡呆板。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曾看过一个寓言故事。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家长们千万不要怀揣牛粪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没有佛印大师的功力与淡定。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xìng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
像牛顿一样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我们经常说圆圆“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
这句话来自圆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他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却多半会被看作“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教育中。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她未竟的文学梦时,讲到一个事情。她初中时经常一边拉风箱蒸馒头一边看小说,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没注意看火,把火弄灭了,她的父亲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用她的遭遇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我的女儿圆圆作为一个普通孩子,别人会犯的小错误她也经常犯。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做炒鸡蛋,蛋皮磕开后,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接下来考虑蛋壳该扔哪里,才发现搞错了;让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里绕一圈,返回来奇怪地问我给她剪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
她的“牛顿行为”还常常给我添乱。她初中时住校,一周回一趟家。开始一段时间,周末返校时总是有什么必需的东西忘了带,到学校后就给家里打电话,要求送一趟。她的学校离家远,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时间就没了,还得向单位请假。每到这时候,我们心里也是气鼓鼓的,但从没因为这个训过她,只是表示我们特别忙,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话说到这里就足够了。我们明白孩子在给你打电话时,她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麻烦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却不肯反省的机会。
后来经过“审讯”和调查得知,这个小女孩就是赌气到网吧玩了一晚上,想吓妈妈一跳,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这一晚上干什么去了。她妈妈有些后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响已不可挽回。迫于压力,孩子最后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妈妈提出要求,不许和男生来往。但由于女孩到新学校后,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高年级男生来和她搭讪,她就真的和这个男生“谈恋爱”了,最后闹到要离家出走。到这个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外,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动摇孩子意志最有效方法是唤起他的有罪意识”,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短信,说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有男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马上回电话,问“有了男朋友”是怎么回事。
原来,她女儿同年级另一班的一个男孩子下课经常喜欢来找她女儿说话,女儿过生日时,叫了几个同学到麦当劳,也叫了这个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儿一份礼物,他们还有时互相发短信。当妈的悄悄查了女儿的手机短信,和这个男孩之间发的短信较多,个别语句有些暧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对这位妈妈说,在我们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
我当然也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话,女儿和这个小男孩发展下去,真的会去“谈恋爱”,影响学习。我告诉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里世俗的污垢,然后再来管孩子。后来这位妈妈按我的建议和女儿谈了一次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这样和孩子谈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诉女儿,在你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这很正常,看来你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接下来她告诉女儿,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才是刚刚开始,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最后她告诉女儿,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这位妈妈后来又给我打电话,说她这样和女儿谈,孩子很高兴。从那以后,她女儿还不时地和妈妈说谁给她写纸条或发短信了,她觉得谁不错等。具体到那个小男孩,还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这位妈妈悟出的道理是: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其实,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说的,主要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不光在早恋方面,其它方面的思维垃圾也会让孩子发生变异。
比如一位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针对孩子,把钱管得很紧,一直以来都像防小偷那样防着自己的儿子。在她的意识中,似乎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在钱上做手脚。她不仅把家里的钱放得很隐蔽,不让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学后想买什么,她总是用怀疑的口气问:“那东西是那么多钱吗,你可要说实话”。即使经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钱包里拿钱,她一定要说:“来,妈妈看你多拿钱没有,不许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严密监视下,她儿子形成了反监视的兴趣和能力。上初中后,这个小男孩就开始从家里偷钱。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提款机上取钱,父亲输密码时,他竟然偷偷记下来,然后偷偷拿了家里的银行卡,一个月里分三次取了两千元,全部挥霍干净。每次偷钱事件发生后,家长除了把儿子暴打一顿,只能仰天长叹,怎么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做家长的实在想不明白,一直以来在金钱方面这样提防儿子做坏事,怕他变坏,他怎么就恰恰变得这么糟糕呢?
和上面事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对我讲的一件事。
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因某种原因误过了学校的期中考试,为了让儿子补上这场考试,就到学校找来各科期中考试的卷子,回家让孩子按照学校考试的时间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给孩子的一瞬间犹豫了一下,考虑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同时她还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书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你自己掐好时间,到点就不做了。别的什么也没说,就关上门出来了。
让她高兴的是,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知道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完全按照学校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他妈妈通过观察看出来,他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绝对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她不由地感叹: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有人研究发现,甚至一个人的外貌在别人不断的暗示下,都会发生改变。相貌平平的人,在赞赏的目光下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照人;五官标致的人在不断的蔑视中,也会变得形容枯槁,萎靡呆板。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曾看过一个寓言故事。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家长们千万不要怀揣牛粪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没有佛印大师的功力与淡定。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xìng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
像牛顿一样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我们经常说圆圆“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
这句话来自圆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他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却多半会被看作“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教育中。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她未竟的文学梦时,讲到一个事情。她初中时经常一边拉风箱蒸馒头一边看小说,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没注意看火,把火弄灭了,她的父亲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用她的遭遇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我的女儿圆圆作为一个普通孩子,别人会犯的小错误她也经常犯。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做炒鸡蛋,蛋皮磕开后,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接下来考虑蛋壳该扔哪里,才发现搞错了;让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里绕一圈,返回来奇怪地问我给她剪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
她的“牛顿行为”还常常给我添乱。她初中时住校,一周回一趟家。开始一段时间,周末返校时总是有什么必需的东西忘了带,到学校后就给家里打电话,要求送一趟。她的学校离家远,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时间就没了,还得向单位请假。每到这时候,我们心里也是气鼓鼓的,但从没因为这个训过她,只是表示我们特别忙,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话说到这里就足够了。我们明白孩子在给你打电话时,她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麻烦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却不肯反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