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如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包兴桐文集最新章节!

      有一年,我在一个叫甪直的江南古镇呆了半年时间。去的是初春,走的时候已是夏末,那里的人说,水乡最美的两个季节都让我赶上了。

    说来也奇怪,那时当我决定在江南水乡找一个古镇住一段时间,写点东西的时候,是决没想到要住在这个叫甪直的地方的。那时候,印象里只有周庄、柯桥、乌镇这些名字。后来,我就在苏州附近找开了,去了同里、枫桥、木渎,到了古镇甪直的时候,我就没再走开了,就像迁徙的候鸟最后停了下来那样。也许,像这里的人们世代所传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块吉祥、安宁之地。据这里的地方志所说,甪(端)是一种神异之兽,独角,形如狻猊,日行十万八千里,懂四方语方,知远方之事,专蹲风水宝地。从这个传说来看,这个叫甪直的古镇,它的历史是相当相当长了。费孝通老先生称它为“江南水乡第一镇”是有他的道理的。也许早在吴越春秋之时,这里就是繁华的商贾之地了,范蠡带着他的西施,也许正经常踢踢踏踏地走在这里的老街小巷里或坐在矣乃唱晚的小船上,让裹着鲜艳头巾的船娘摇着他们像一只风筝一样牵着两岸的目光从一座座小桥下穿过。

    但是,岁月的风雨实在是一种很可怕很顽强的东西,我们想象中古镇那么长那么长的历史,现在留给我们的,却只是最近的一小截了。就像一株甘蔗,一大截都被历史啃了,只剩下一小段泛酸的尾巴了。在古镇甪直,我们看得到的最早的一样东西,也许就是保圣寺里的唐泥塑罗汉了。至于建筑,比如说水乡最常见的桥,我们所能看到的,离的最远的,也是清代的建筑了。这才多长的时间啊?坚硬的石头都尚且如此,脆弱的有机生命,脆弱的人,又怎么经得住呢?甚至像近人叶圣陶先生曾给我们描述的万盛米行,也已经是替代品了。

    当然,如果不去想那么长的往事,我们又感觉有些东西实在是坚强的,坚强得似乎岁月的风雨都对它无可奈何。就像这古镇的老街,它沿着河蜿蜒而去,似乎它自己就是一条长长的历史,它从历史里走来,就是我们再踏上成百上千年,它还是现在这副样子,稳重、安祥、富足。似乎因为它已经是老街了,它已经老得成精了,所以,再老下去,反而更见它的内涵和风采了。就像它那石子砌的路面,走的人越多,岁月的风雨越淋,它就越锃亮,几乎要像天天打磨的青铜器那样发出金属的光泽了。

    这里最主要的老街有两条:中市上塘街和东市上塘街。它们依河而建,就像我们上数学课画直角时的两条直线“┤”后来我才知道,这里人——应该是这里的古人了——把河叫塘,或者应该说,把两边建有房子、街道的河叫塘。想想也是,这些河已经不是自然的河了,而是人们用粗大的花岗岩石条把河的两边高高砌起围起来的河了。在水乡古镇,人们注目最多最有水乡特色的,也许就是这些河的两边一块一块平平整整砌垒起的颜色鲜明——它们几乎都呈棕色——的花岗岩河堤。到这里画画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把它和水乡的粉墙黛瓦绿水画在一起,那是多么好的色彩搭配啊。河的两岸自然各有一条街,一边叫上塘街,另一边就叫下塘街。但有意思的是,这里几乎都是上塘街是成规模的热闹的,下塘街却只是简单的居民街。不过,码头却无一例外都设在下塘街。这不仅见出古人在设计、布局上的匠心,而且可以看出古人对“上”的偏爱和尊重。对于一条河而言,哪里是上哪里是下,都是相对而言的。但他们就是把那繁华的、成规模的、有着长长街道的叫“上”这和封建的等级观念当然不无关系。反正,在我们中国,在这些古镇,一切空间观念都有它特殊的文化内涵。

    我们从现在可以看出,这两条街在当时功能和风格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长的中市上塘街显然是当时的黄金地段,相当于现在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它既是购物的又是休闲的去处。它有着长长的临河的廊桥,即使是在下雨的日子,走在这条街上,也不用担心,甚至看着檐牙滴雨,风景还一定要特别的好。古人空出这么一面街修这么长长一段廊桥,足见他们的好心情,真是闲情雅致。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坐在这廊桥里,临河对弈、相视品茗,一定是常有的事。不时还有柳树从廊桥里伸出去,把柔条垂到河面上,像是在檐外挂着幅帘子。对面——也就是中市下塘街伸过来的柳树却成了这边看的风景。现在到甪直来旅游的人,参观的都是这条古街。但它显然太热闹的,除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和长长的廊桥依稀让人们觉得这是想象中的江南古镇外,已经看不出多少老街的味道了。临街的店铺里,卖的都是最最艳丽廉价的苏州刺绣和太湖珍珠,就是那些所谓的古董,也是蒙蒙老外的货色。所以,它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街,它倒像是年过古稀却做了新娘的老太婆。但是,旅游者就是喜欢在这样的地方走来走去,然后在照片上或在心里写下“到此一游”和它比起来,东市上塘街才是一条真正的老街,或者说,它现在是真正的老了,不像中市上塘街那样老当益壮、梅开二度。我们说,在当时,中市上塘街是一条休闲的街,而东市上塘街,在当时却显见是一条商贸街,在两公里长的街上,两边都是林次栉比的店面,和一座座通往对面下塘街各个码头驳岸高高的桥,可以想见,在当时,这是一条四面乡邻云集的热闹的街。但是现在,它却是一条荒凉的老街,一条冷冷清清楼室半空游人几乎不曾涉足的老街。走在老街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双脚在石子路上敲出的脚步声的回音。越往东行,越是荒凉,好像我们正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之中。也许正是份凄清,才让我们真正领会到了老街的老,领会了老街沧海桑田的魅力,也正因为这份凄清,它才像一页打开的无遮无掩的历史画卷,就像一幅用实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我们对它的沧海桑田、对它的世故人情、对它的居家日子才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喜欢这样的老街。

    那时候,我租住在东市上塘街200号。那已经是这条老街的最西端,它几乎就邻着中市上塘街,是两条直线快相交的地方。从门牌上可以看出,这条老街大概有四百多户人家,六七百间房子——一户人家用一个门牌号,一般一户人家有两间房子。可以想象,这样的规模,在当时是相当繁华的街道了。我每天下午都要出去散一会步——一个人躲到江南水乡这样的一个古镇上,一则是为了避开熟人的打扰,一则是为了每天散步有个好去处。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是到中市下塘街走走,从那里看着对面上塘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风景倒也不错,但还是太闹了。后来有一次,我就沿着自己住的那条老街一直往前(东)走,没想到越走越惊奇:老街越来越凄清,那份古朴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好像我们真的走进那远古的时代,走在一条实实在在的古时候的街道上,只是,它上面那行色匆匆的人们因为一场我们不知详的变故突然一下都消失了,只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老街让我们观望、驻足、迷茫。站在这条老街上,可以一无遮拦地看得很远很远,似乎可以望到它历史的尽头,但它似乎又太长了,我们还是得继续前行;偶尔抬头,只见一线淡蓝的天。我一下了迷上了这条老街,在那以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每天下午的都要在这条老街上踟踟独行。

    老街两旁的老房子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到了有桥的地方——老街被一条半路杀出的小河拦截了一下,于是便有了一座过河的平桥,但更多,是通过到河对面码头的桥,那些桥都很高,差不多都到房子的二楼了,看来桥下常常有船驶过——老房子才突然停了下来,露出老街外面的风景和天空。这些老房子都是砖墙灰瓦,木质的门窗,窗上都有讲究的雕花或拼木图案。门窗一律漆成紫灰色,现在已经被风雨冲刷的斑斑驳驳了。所以,老街整个色调是灰色的。倒是那花岗石料子钉的路面,因为雨水的洗刷和嵌在石片上的石英闪烁,反而还要明亮些。当然,一条街的色彩也总不会一成不变的。出太阳的时候,阳光照到一侧的房子的窗上、门上,那剥了油漆的门窗的木质本色被显露了出来,色彩就有些恍惚。这样的时候,那些老人们还会架一根竹竿把洗过的衣服晒在门前,这时候,老街的颜色就要丰富多了,只可惜,那些老人衣服的颜色,差不多都是灰蓝色,也有白色的,但那白里已经露着淡淡的铁锈黄。最好的是——那也是画画的那些人喜欢的,是偶尔有那么一两户人家晾出小孩子的衣服,那红红绿绿的童装,老街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但那给人的生动似乎也只是一眨眼的事,一会儿,你就感觉那些红红绿绿的颜色它沉默了,哑巴了,似乎是被周围一片灰色压得喘不过气来似的。反正,这些童装的颜色,让你感觉它们也像这里偶尔看到的那些小孩子一样,是沉默少语的,是不那么爱笑的。他们静静地睁大眼睛盯着你看,可是不说话,问他们也不回答。这一点,那些画画写生的人感受最深了。春暖了,这老街还会出现另一种明亮的色彩,那就是生命的绿色。也许是因为走的人少了,不知打哪天开始,这石子铺砌的街面就开始长草了。当然并不是整条街都是,它们是这儿一小丛那儿一小丛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有无长草和草的多寡判断出那上面行人的频率。这些嫩绿的野草,似乎它们来到的是一个不适宜的地方,既碍脚又碍眼的,那明亮象征着生机的嫩绿色,看了让人茫然、惊慌甚至感到凄清,似乎总担心那草丛里盘着一条蛇似的。

    当然,这样一条老街,把它看作是一道风景,画进画里,或者,像我一样,一个外地客人,吃饱了饭,在那里散一会步,还是非常合适的。

    和老街一起被人们画进画里或留在记忆里的,是这里的老人,当然,还有一些小孩子,至于年轻人,也许都搬到镇上新村居住或到别的大地方做事了。一个住着老人的地方,当然难免是冷清的、静默的,但是,照理说,这里还有一些小孩子,应该时不时会来点喧嚣,事实上,这里的小孩子也是安静的,他们似乎已经从他们的爷爷奶奶那里学会了沉默是金,学会了不要大惊小怪,当然,也可能,他们因为想念年轻的父母而变得少言寡语。来这里画画的人,喜欢把老人画进他们的画里,在一幅水彩风景画里,他们是桥上或河边堤坝上的几个模糊的点,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那是一些老人。有时候,他们是一幅人物素描的主角,这时候,老人们成了一些美丽的充满皱纹感的线条。画画的人说,他们喜欢画这里的老人,他们纯粹、地道,就像一些货真价实的古董,让我们能感觉到一些叫岁月的东西,但他们说他们不喜欢画这里的小孩,他们似乎都是假的。这些小巧、静默,有着南方人清秀脸庞的老人,他们像是一群古人,好像因为某一种时间机器操作上的失误,把他们和老街一起留在我们今天这个时间里。也许,那不是一个失误,是老人们自愿选择了和老街呆在一起。从他们悠闲的、自足的日子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守着老街,他们并不感到凄清,也不羡慕新村里的那些混凝土马路和贴着马赛克的高楼。当然,也可能非常羡慕,但是,那是年轻人生活的地方,羡慕又有什么用呢?活了一大把的年纪,他们一定非常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就像他们看着老街上零星走过的时髦的游人或者更多的一大群的画画大学生,他们知道,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他们过着另一种生活。他们坐在桥栏上——这是他们聊天的主要场所——或坐在自己的门窗里望着那些大学生,他们都见怪不怪了。

    一天一个来回地在这老街上走着,我渐渐的认出不少的老人。当然,他们也可能认出了我这个每天下午都要到这老街走上一遭的外地人。我认出来并不是说我知道他们是谁,而是说我记住他们某一个的外貌特征,记住另一个的习惯,或者,再一个说话的声音或穿着——他们每一个几乎都穿不怎么变化的衣服。

    “回去啦。”有一天,当我经过那座老人们常常坐在上面聊天的桥时,突然听到一个老人叫道。开始我还以为是他们自个互相打招呼,后来,当我看到那个老人一直朝着我咧嘴微笑,我才知道,他是跟我打招呼。我赶紧应了声。我认出来了,刚才叫我的,是那个喜欢和人打招呼的老人,他总是比其它老人脸上多一点笑。只是,他的招呼很少有下文,就那么孤零零的一句,然后就咧嘴笑望着你。这以后,每天相遇的时候,他都会和我打声招呼,但还是那么孤零零的一句,没有下文,最多的是说“出来啦,今天早点吧。”有时候,是我先招呼他。当我们打招呼的时候,边上的那些老人看看他,又看看我。他们并不插话。在我的印象里,这里的老人不大爱和生人说话,没有通常老人们所有的说话欲望。好几次,我看到那些画画的人一边给老们画着素描,一边想和他们聊聊,但老人们只应了一句就没了下文。我记得在我们浙南老家,那些山里的老人,随便逮住一个人都会和你说个三头两担。也许,这就是山和水的区别。水乡古镇,把它的子民浸润成水的性格,小河的性格,他们是温文尔雅的,是内敛的,是精致的。对了,就是这精致。我们从他们一应大大小小家具上的雕花图案,从窗户的镂空,甚至,就是石子路面,他们也要铺出一些图案,就是那巨大的花岗岩石条桥面或桥栏上也凿上的图案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情趣是精致的。当然,这也都差不多成了过去了,那是老人们年轻时候的追求和习惯。现在,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看到桥面塌了,街面陷了,他们也都懒得动一下了。唯一还精致的,也许要算他们的茶——茶叶、茶具和喝茶的方式,都还是一如从前的精致。茶具是茶锈斑斑的宜兴紫砂,茶叶是谷雨的碧螺春,他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轻声细语地说着话,像说评弹一样,让我们感觉,还有这说话也是一如既往的精致。此外,他们这份精致的审美,偶尔能派上用场的,就是看那些画画的人画画了。虽然他们对这些穿着奇装异服、怪模怪样的画人,没什么兴趣,但对他们画画,却充满兴趣。他们会围着,互相用眼睛交流着,看着他们把老街、老屋、老桥或他们当中的一个伙伴画进画里。他们也许不懂的构图,也不太明白色彩的调配,他们用目光互相交流的,就是一个“象”字,当他们看到某人的一个屋角,一处下河的台阶,一座熟悉的桥进入画里,被他们彼此都认了出来,他们就互相交流一下目光,露出惊喜、赞赏的神色。通过这些画人的画,他们似乎又看到老街、老屋和老桥昔日的那份精致。当他们从画画的身边散开,抱着他们茶锈斑斑的茶壶说着话的时候,他们又会说到某人的屋角,某人的下河的台阶的那份精致。

    在这一群老人里面,有一个几乎成了画家们画画的模特。每当有画画的人想画老人们的素描时,大家就会笑着指指那个老人说:他,他。虽然这笑仍然是含蓄的,点到为止的,但却是老人们难得的一笑,也许正因为这样,这样笑着互相推推攘攘的时候,他们让人感觉就像一群互相推脱上台表演的小学生,有那么点羞涩的意思。画画的人一看,那个被大家指出来的老人,脸部特征的确非常明朗、突出,是那种典型的让人一下子就有岁月感和沧桑感的老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似乎只有那个老人乐于让人给他画画。他抱着紫砂壶,若无其事地坐着,还一边和周围看热闹的老人聊着天或打着趣,很地道地,他还不时站起来走过去看看那画画的人面前画板,观察着自己在画里的形象。换成其它老人,他们不是一边说着“丑死了”一边躲开了,就是表情坚硬地、局促不安地坐在哪里,坐不一会儿就连连告饶了。那位爱画画的老人,以这老街为背景,究竟被多少人画了素描,也许连他自己也记不得了。有时候,他看着某个人画水彩风景,他看着看着,就会走到一个恰当的地方——他知道,这时候,那里需要一个人——于是,他又被画进了一幅风景画里。他曾经走进了多少幅这样的风景里,他也不记得了。反正,大家都说他上了瘾了,似乎魂儿早就被那些画儿勾走了——虽说大家只听说照相会摄人的魂。他似乎想让自己走进这里的每一幅画,让那些带走这里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人,也把他装在画里带走。有的画家不明白他的心思,把有意坐在桥上的他略去了——让他感觉似乎是用那种刷子笔把他刷去了——他看那幅故意把他刷去的画,他就会好久没了笑语。

    和这里的老人一样,这里的孩子们看画画,也是一片静默的,他们也像他们爷爷或奶奶那样,用目光交流着对画的看法。他们全不像其它地方看画的孩子那样叽叽喳喳地吵成一片。让人感觉,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因为胆怯、怕生,倒更像是因为他们的老成和深思。也许,这样一个古镇、这样的老街、老屋、老桥,已经在他们心里刻下鲜明、沉重的印象,现在,他们通过画家们眼光——他们的画,又看到这些老字号一些平时没有发现的细节,原先的那份鲜明和沉重,现在就变得似乎是烙上去似的,对于他们稚嫩的心,或许是过于深刻了。他们交流着,似乎觉得这些画画的人都不高明,他们的画是不美的,在他们的画里几乎看不到鲜艳的红色明亮的黄色生机勃勃的绿色,有的是这些颜色的混合色:土黄、棕黄、赭石、褐、灰。在他们的画里,最明亮的颜色也不过是白色。不过,看得出来,画画的人也不喜欢这些孩子。虽然这些孩子静静在一片看着,并不打扰他们。但是,他们就那么静静地看着,画画的人想和他们说几句玩儿,他们不是问一句答半句就是干脆一声不吭。老人的静默让人感觉自然和踏实,但是,小孩子瞪着眼睛的静默却让人感到异样和害怕。他们那么静静地看着,用目光无声地交流着,好像充满的着敌意,似乎这些画画的人就是抛下他们的父母亲。

    时常让这静默的老街充满声响的,是一对老夫老妻。他们有点发胖,很少看到他们坐着,总是老头子在前老太婆在后一前一后慢慢地走着。他们旁若无人地大声地说着话,一般都是那老太婆大声就说着什么或问着什么,那个老头子隔一会大声就应一声,或者,老头子停下来,回过头看着老伴,算是回答。他们声音那么响亮,在空荡荡的老街里传出去很远很远。有时候,他们突然而至的声音会把正从他们旁边走过的人吓一大跳,然后,被吓人的静静看着他们一前一后地、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着话,慢慢走远了。后来,我知道,原来这一对老夫老妻都有一点耳聋。他们走过那座大家坐着聊天的桥时,他们停了一下,但似乎不知停下来可以干什么,他们停了一会,似乎是为了喘口气,就继续慢慢地往前走了,老远老远了,这桥上的一班人还听得清清楚楚,不时为他们的某一句话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有一个画画的对我说,他真想把他们画下来,在这静静的老街里,每一次被他们大声的说话声所吸引,都会被他们一前一后、旁若无人的形象迷住了。可惜的是,他只能画这静默的老街,老街里的声音,他却无法把画下来。

    夏天的热气开始慢慢阵临老街上。傍晚走在老街上,夕阳把老街的影子拉出老长老长,感觉到老长老长的老街慢慢散发着热气。老人们把门、窗都打开了,屋里似乎明快了一些,但瞥上一眼,感觉那屋里还是阴暗的、模糊不清的,似乎仍然还是有点潮。有的老人还把躺椅搬到桥上纳凉。他们还是那么悠闲着,对付每一个季节,他们都成竹在胸、都有一套熟练的方法。一些孩子,也端着半碗饭,碗里堆着一些色彩对比鲜明的菜,在桥上有一口没一口地扒着。那个喜欢打招呼的老人一如既往地和我打着招呼,还是孤零零的一句,没有下文。可是,这一天——好像他居然知道我要走了似的——他在招呼之后有了下文。

    “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桥上其它的老人“怎么天天这么准?都是这时候出来,过一会又转回去。”

    “都是五点半,你走了,我家里的就叫吃饭了。”有一个老人突然接着说。这也是少有的。

    “我嘛,你们猜猜——”我看到那个爱打招呼的老人还那么笑望着我,就说。

    “你那么准时,像时钟一样。”那个爱打招呼的老人大着点声音说道,他想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过来“看来你很闲,像我们一样。可是——”他笑了,表示他一下子还真的猜不出我是干什么的。

    “你不会也是来这画画的吧?”一个老人小声地说。

    “胡说。”另一个老人马上接了过去“你什么时候看过他画画了,啊?说他是看画画的倒还差不多。”

    “我说——”一个老人犹豫着,但还是说出来了,似乎对自己的猜想很有把握“你每天这么准时出来走走,是来养病的吧?医生叫你每天这么走走,是吧?”

    我笑着摇了摇头。那个老人马上就接着说:“我想想也不像。你还是个年轻人呢,又不是我们老人,这病那病的。”

    大家也轻轻地笑笑,然后,就是静默了,那神情似乎一起带着那么点抱歉似的对我说:不猜了,我们不猜了。他们就那么静默着,似乎也没有要我告诉他们的意思,他们好像一下子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甚至于那个爱打招呼的老头也毫无兴趣了,我想告诉他们都无法提起了,我只好也笑了笑,走了。

    我有点悻悻然,我想,如果让这里孩子猜猜,他们会有多少答案呢?但转念一想,也没什么,就当我如实告诉他们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呢?那不过是我们的工作。无意中回头一望,这时候最后一抹夕阳正晃过那桥上,逆着光,桥上的那群老人和那几个端着饭碗的孩子似乎都只是一些晃动的影子,感觉那真叫美,像是一幅以水乡古镇为背景的抽象画。    2003/4/26  

    于甪直东市上塘街

本站推荐:神医毒妃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兽黑狂妃:皇叔逆天宠小阁老神医嫡女随身空间:神医小农女好色婶子绝色毒医:腹黑蛇王溺宠妻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包兴桐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宝石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包兴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包兴桐并收藏包兴桐文集最新章节